實驗室超純水器作為關鍵水質純化設備,廣泛應用于色譜分析、分子生物學實驗、痕量元素檢測等領域,其核心功能是通過預處理、反滲透(RO)、離子交換、紫外殺菌等模塊,將自來水或蒸餾水提純至電阻率≥18.2MΩ?cm 的超純水。然而,原水中的鈣、鎂離子(形成碳酸鹽、硫酸鹽垢)、硅化物(形成硅垢)及金屬氧化物(形成氧化鐵垢),在設備運行過程中易在反滲透膜、管路、加熱部件表面沉積形成水垢。結垢不僅會導致反滲透膜通量下降(通常結垢后通量可降低 30%-50%)、產水水質惡化,還可能引發管路堵塞、加熱效率降低甚至設備損壞。本文將從結垢成因分析、分模塊防垢措施、日常維護策略三個維度,提供系統化的結垢預防方案,確保超純水器長期穩定運行。
碳酸鹽垢(鈣、鎂垢):原水中的 Ca2?、Mg2?與 HCO??在反滲透膜濃縮過程中,因水的滲透壓升高、pH 值變化(通常 RO 濃水側 pH 值比進水高 0.5-1.0),導致 CaCO?、MgCO?溶解度降低并析出,附著在膜表面形成致密水垢。當原水硬度(以 CaCO?計)>150mg/L、回收率>75% 時,碳酸鹽垢形成風險顯著增加。
硫酸鹽垢(硫酸鈣、硫酸鋇垢):原水中的 SO?2?與 Ca2?、Ba2?結合形成硫酸鈣(CaSO?)、硫酸鋇(BaSO?),這類水垢溶解度極低(25℃時硫酸鈣溶解度僅 2.4g/L),即使在低濃度下也易在反滲透膜或濃水管路中沉積,尤其當原水硫酸鹽含量>200mg/L 時,結垢概率大幅上升。
硅垢:原水中的可溶性硅(以 H?SiO?形式存在)在反滲透濃縮過程中,當濃水側硅濃度超過溶解度(通常為 100-120mg/L,隨溫度升高而增加)時,會形成無定形二氧化硅(SiO?)垢,附著在膜表面或設備內壁。硅垢質地堅硬,難以清除,且會嚴重阻礙水分子透過膜孔,導致產水量驟降。
金屬氧化物垢:原水中的 Fe3?、Mn2?、Cu2?等金屬離子,在氧化作用下形成氧化鐵(Fe?O?)、二氧化錳(MnO?)等氧化物,或與水中的 OH?結合形成氫氧化物沉淀,附著在預處理濾芯、反滲透膜表面,不僅影響水質,還可能加速膜的氧化降解。
設備性能衰減:反滲透膜表面結垢會導致膜通量下降(每增加 1mm 厚的水垢,通量可降低 15%-20%),為維持產水量需提高操作壓力,增加能耗;同時,水垢會吸附水中的有機物、微生物,導致產水電阻率降低(可能從 18.2MΩ?cm 降至 10MΩ?cm 以下),無法滿足高精度實驗需求。
設備壽命縮短:水垢附著在加熱部件(如紫外殺菌燈套管、電加熱棒)表面,會導致熱傳導效率降低(水垢的導熱系數僅為金屬的 1/10-1/50),加熱部件局部溫度過高,易出現老化、開裂;管路結垢會導致水流阻力增大,增加水泵負荷,可能引發水泵電機燒毀。
維護成本增加:結垢后需頻繁更換反滲透膜(正常膜壽命為 2-3 年,結垢后可能縮短至 1 年以內)、預處理濾芯,且需使用化學清洗劑(如檸檬酸、鹽酸)進行除垢,不僅增加耗材成本,還可能因清洗不當對膜造成腐蝕。
離子交換軟化處理:
原理:在預處理階段安裝鈉離子交換樹脂柱,利用樹脂中的 Na?與原水中的 Ca2?、Mg2?進行交換(Ca2? + 2R-Na → R?-Ca + 2Na?),將水的硬度降至 50mg/L(以 CaCO?計)以下。
操作要點:選擇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(如 001×7 型),樹脂裝填量需根據原水硬度和設備產水量計算(通常每升樹脂可處理 1000-1500L 硬度為 100mg/L 的原水);當樹脂交換能力飽和(出水硬度>50mg/L)時,需用 8%-10% 氯化鈉溶液進行再生(再生液用量為樹脂體積的 2-3 倍,再生時間 30-60 分鐘)。
投加阻垢劑:
適用場景:原水硬度較高(>300mg/L)或不適合安裝離子交換柱的場景,通過向反滲透進水中投加阻垢劑,抑制鈣、鎂、硅離子的析出與沉積。
阻垢劑選擇與投加:優先選擇環保型阻垢劑(如聚羧酸類、有機膦酸鹽類,如 HEDP、ATMP),這類阻垢劑通過螯合金屬離子、分散水垢顆粒,阻止水垢形成;投加量需根據原水水質計算(通常為 2-5mg/L),可通過設備自帶的計量泵自動投加,確保投加均勻(避免過量導致膜污染)。
活性炭吸附與精密過濾:
活性炭濾芯(通常為顆粒活性炭)可去除原水中的余氯(余氯會氧化反滲透膜,同時可能與水中有機物反應生成三鹵甲烷,增加結垢風險),確保反滲透進水余氯含量<0.1mg/L;
精密過濾器(孔徑 5μm 或 1μm)可去除原水中的懸浮物、膠體顆粒(如泥沙、微生物絮體),這些顆粒會作為水垢的 “晶核",加速水垢形成,因此需定期更換精密濾芯(通常每 1-2 個月更換一次,根據原水濁度調整)。
控制回收率與濃水排放:
回收率是指產水量與進水量的比值,回收率過高會導致濃水側離子濃度急劇升高(如回收率從 70% 提升至 80%,濃水側離子濃度可增加約 50%),顯著增加結垢風險。因此,需根據原水水質設定合理回收率:原水硬度<100mg/L 時,回收率可設為 75%-80%;原水硬度 100-300mg/L 時,回收率設為 70%-75%;原水硬度>300mg/L 時,回收率需降至 65%-70%。定期檢查濃水管路是否通暢,避免因濃水排放不暢導致濃水在膜殼內滯留,形成局部高濃度區域,引發結垢;若發現濃水流量減小,需及時清理濃水管路中的堵塞物(如水垢、雜質)。
調節進水 pH 值:
對于碳酸鹽垢,可通過向反滲透進水中投加鹽酸或硫酸,將進水 pH 值調節至 6.0-6.5(25℃時,CaCO?的溶解度在 pH=6.0 時比 pH=7.5 時高 3-4 倍),抑制 CaCO?的析出;
調節時需使用高精度 pH 計(精度 ±0.1)實時監測進水 pH 值,避免 pH 值過低(<5.5)導致反滲透膜(尤其是醋酸纖維素膜)被腐蝕,同時需控制酸的投加量,防止濃水側 pH 值過低引發管路腐蝕。
控制運行溫度:
反滲透膜的最佳運行溫度為 20-25℃,溫度過低(<10℃)會導致水的黏度增加,膜通量下降,為維持產水量需提高操作壓力,可能加速水垢沉積;溫度過高(>35℃)會導致膜的孔徑擴大,截留率降低,同時會增加硅垢的形成風險(溫度每升高 10℃,硅的溶解度可增加約 20%,但高溫也可能導致已溶解的硅更容易析出)。
因此,需在設備機房安裝空調或溫控裝置,將環境溫度控制在 20-25℃,若原水溫度波動較大,可在預處理階段安裝換熱器,穩定反滲透進水溫度。
離子交換柱防垢:
離子交換柱(尤其是混床樹脂柱)在運行過程中,若進水含有較高濃度的鈣、鎂離子(未被預處理去除),會導致樹脂表面形成碳酸鹽垢,影響樹脂的交換能力;
預防措施:定期監測離子交換柱進水硬度(確保<50mg/L),若硬度超標,需檢查預處理模塊(如鈉離子交換樹脂是否失效、阻垢劑投加是否正常);同時,定期對離子交換柱進行反洗(反洗流速 10-15m/h,反洗時間 15-20 分鐘),去除樹脂表面附著的雜質和少量水垢。
紫外殺菌器與管路防垢:
紫外殺菌器的套管(通常為石英材質)若附著水垢,會阻礙紫外線穿透,降低殺菌效果;管路(尤其是不銹鋼管路)內壁結垢會導致水流阻力增大,還可能滋生微生物(水垢為微生物提供了附著場所);
預防措施:定期(每 3-6 個月)拆卸紫外殺菌器套管,用軟布蘸取 10%-15% 檸檬酸溶液擦拭套管表面,去除水垢(避免使用硬毛刷,防止劃傷石英套管);對于管路系統,可每 6-12 個月進行一次化學清洗(用 2%-3% 檸檬酸溶液循環清洗管路,清洗時間 30-60 分鐘),去除管路內壁的水垢和雜質。
水質指標監測:
每日監測反滲透進水硬度(使用 EDTA 滴定法,精度 ±1mg/L)、余氯含量(使用余氯測試盒,精度 ±0.05mg/L)、pH 值(每 2 小時記錄一次),確保指標符合預處理要求;
每周監測反滲透濃水側硅濃度(使用硅鉬藍分光光度法,精度 ±0.1mg/L),若濃水硅濃度接近溶解度(如 25℃時接近 100mg/L),需降低回收率或投加硅阻垢劑;
每月監測超純水電阻率(使用在線電阻率儀,精度 ±0.1MΩ?cm),若電阻率持續下降(如從 18.2MΩ?cm 降至 15MΩ?cm 以下),需檢查反滲透膜是否結垢(可通過測定膜的通量變化,若通量比初始值降低 15% 以上,可能存在結垢)。
運行參數監測:
每日記錄反滲透進水壓力、濃水壓力、產水流量(精度 ±0.1L/min),計算膜的壓差(進水壓力 - 濃水壓力),若壓差比初始值增加 0.05MPa 以上,可能是膜表面結垢導致水流阻力增大;
每周檢查阻垢劑計量泵的運行狀態(如流量是否正常、有無泄漏),確保阻垢劑投加量準確(可通過取樣檢測濃水阻垢劑濃度,通常為 1-3mg/L)。
預處理模塊維護:
精密濾芯:根據原水濁度(濁度>5NTU 時縮短更換周期),每 1-2 個月更換一次;更換時需關閉進水閥門,排空管路內的水,避免雜質進入后續模塊;
鈉離子交換樹脂:每 3-6 個月檢測一次樹脂交換能力(通過測定出水硬度),若出水硬度>50mg/L,需進行再生處理;再生后需用純水沖洗樹脂柱至出水硬度<10mg/L,再投入使用;
活性炭濾芯:每 6-12 個月更換一次(若原水余氯含量較高,可縮短至 3-6 個月),更換后需沖洗至出水余氯<0.05mg/L。
反滲透膜維護:
定期沖洗:每日設備停機前,用反滲透產水沖洗膜組件 10-15 分鐘,去除膜表面附著的污染物和離子,減少水垢形成;
化學清洗:當膜通量降低 15% 以上或壓差增加 20% 以上時,需進行化學清洗;針對碳酸鹽垢,使用 1%-2% 檸檬酸溶液(pH=2.0-3.0),在 30-35℃下循環清洗 60-90 分鐘;針對硅垢,使用 0.5%-1% 氫氟酸溶液(需嚴格控制濃度和清洗時間,避免腐蝕膜),或專用硅垢清洗劑;清洗后需用純水沖洗膜組件至出水 pH 值恢復正常(6.5-7.5),再重新啟動設備。
管路與設備外殼維護:
每 3-6 個月用濕布擦拭設備外殼(避免使用酒精、丙酮等腐蝕性溶劑),清理設備周圍的雜物,確保設備通風良好;
每 6-12 個月檢查管路連接部位是否有泄漏(尤其是濃水管路,因濃水離子濃度高,泄漏后易在管路外壁形成水垢),若發現泄漏,需及時更換密封件(如 O 型圈,優先選擇耐化學腐蝕的氟橡膠材質)。
系統排空與清洗:
關閉原水進水閥門,排空預處理模塊、反滲透膜組件及管路內的水;
用 1%-2% 檸檬酸溶液循環清洗反滲透膜組件 30-60 分鐘,去除膜表面可能殘留的離子和污染物,然后用純水沖洗至出水 pH 值正常;
對離子交換柱,用 8%-10% 氯化鈉溶液再生后,用純水沖洗至出水硬度<10mg/L,再充滿純水密封保存(防止樹脂干燥失活)。
定期維護:
每 2 周對設備進行一次空載運行(啟動水泵,讓純水在系統內循環 30 分鐘),防止管路內滋生微生物和水垢沉積;
檢查設備內的防腐劑(如阻垢劑、樹脂再生液)是否有效,若發現防腐劑失效,需及時補充或更換。
微信公眾號
移動端瀏覽